《人民政协报》(2022年02月22日 第 10 版)
市民正在体验聪明空气的产品。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顾磊
“公司创办至今,所有利润都被用于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接受采访时,聪明空气(Smart Air)联合创始人、COO郭娅席地而坐,她的身边环绕着公司所有空气净化器产品,这些产品的背后,有一个长达8年的探索故事。
成立8年来,聪明空气向市场提供价格便宜的空气净化器,已在60余个国家和地区售出超11万台产品。
早在2014年,聪明空气诞生之初,这是一家在当时让人觉得“奇怪”的公司。它开展公益活动,却不靠捐赠运行;它通过商业盈利,却不以追逐利润为使命,而是致力于帮助更多人抵抗空气污染的危害。迄今,这家企业的股东从未有过分红。
聪明空气的业务始于创始人分享的博客文章以及空气净化装置DIY演示活动,在后来则发展成为以平价产品、数据公开和环保教育帮助人们抵抗空气污染的模式,通过提供产品和开展社会环保教育达成使命。
自媒体科普文章、线下沙龙是“吸粉”的主要方式。聪明空气团队在各个自媒体平台上发布系列文章,2019年发布了157篇科普文章/视频/知识问答,普及超8.6万人次。这些文章与日常生活场景贴近,多以数据论证。例如,《测试:关着门窗开空气净化器,人会缺氧?》通过在34.5平方米办公室进行密闭测试,发现氧气水平几乎没有变化;又如,《N95和KN95的口罩有什么区别?》通过图表数据比对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两者的差别。近年,聪明空气发布的内容还增加了短视频等社交媒体渠道,浅显易懂。
郭娅介绍,目前,聪明空气已在20余个国家举办了800场以上的环保沙龙,超3万人面对面地获得空气污染知识,科普文章阅读量超1600万。
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聪明空气的社会价值成果体现在5个方面:空气污染及防护知识水平上升、空气污染防护意识提升、因防护行动而改善健康状况、降低用户获取干净空气的成本、降低生产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通过社会投资回报工具分析,如将其产生的社会价值进行货币化测算,2019年,该企业在中国大陆为其公益使命投入超324万元,创造了超578万元的社会价值和环境效益。根据测算,每投入1元,即为社会和环境带来1.78元的效益。
2018年,聪明空气通过认证成为B-CORP企业(共益企业)。B-CORP企业是利用商业力量来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经济的企业。它的认证涉及社会和环境绩效、透明度和问责制等方面,要求非常苛刻。当年,全球130个行业和60个国家共有2500余家B-CORP企业,中国有11家,正在“为了人们更好的生活而做生意。”
“认证过程非常顺利。”郭娅说:“我们没有为了适应认证去刻意改变什么。”
2018年,北京市启动了社会企业认证的推动工作。聪明空气于2019年成为北京市首批认证的社会企业之一。该认证体系由政府推动,共有9个要素:使命任务、注册信息、信用状况、经营管理、社会参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性及行业影响。
“这意味着聪明空气长期以来坚持的运营模式——把社会、环境、员工等利益放在经济利益之前,获得了第三方的支持和认可。”郭娅说。
尽管聪明空气的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地认可,但企业发展得很是缓慢。从2014年售出第一台空气净化装置至今,公司仍然身处小企业行列。2020年,其营业额为800余万元,而其纯利润不到15%,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团队全职员工仅有8人。
“我们把100%的利润投入到创造更多干净的空气方面。”郭娅介绍, 60%的利润被投放到知识分享和教育上,20%的利润被用于科学测试,用实验回答大家生活中碰到的空气质量问题;另外的20%则被用于让聪明空气走向世界,“把社会企业运营模式、高效平价的空气净化器、成熟的教育内容带给那里的人们。”
郭娅并不反对将这种模式称为“粉丝经济”,但她强调:“我们并不是以此为目的,而是为了科普。”在没有钱打广告的情况下,公司靠着“拱卒”般的速度打开市场。
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公司的国内外业务都在平稳增长,但严苛的成本控制和微薄的销售利润让公司在薪资待遇、扩大科普服务方面提升缓慢。
“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左右时,我们可能才会觉得不那么捉襟见肘。”郭娅预估。
提升增量确实是聪明空气下一步规划的诉求。除继续提供原有服务,公司将尝试拓展产品范围,例如净水器、安全食物等;同时,在国内市场,公司将下沉到二三线城市开展健康公益教育,例如,计划在成都这个社会企业的“高地”开展50场公益科普沙龙。
目前,公司正在与风马公益合作,为白血病儿童提供空气净化设备;与绘世图书馆合作,为儿童图书馆提供净化器设备。通过这些动作,让产品和服务更多地惠及儿童等群体。
郭娅说:“我们创业之初就不追求利润有多大,而是想做一些实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