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以“时代洪流中的企业家精神”为主题的2018中国公益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企业、公益组织、高校、媒体等不同行业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不仅围绕“企业家时代担当与引领、商业资本的社会化路径、当代公益的多次元图景、基础教育的反思与探索”等议题进行了分享和探讨,还见证了“2018公益领域年度十大关注”、《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倡议书》的发布。
搭建交流平台:让商业与公益携手
年会由《公益时报》社主办,据《公益时报》社社长刘京介绍,年会从行业及社会问题出发,以探寻行业发展之道为己任,将回顾与前瞻相结合,正在为越来越多参与、支持与关心公益行业发展的来宾,提供一处开放、包容的交流与合作市场。
“同时,跨行业的参与理念,更让中国公益年会平台逐步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也让公益得以跳出原有的天地,尝试吸纳更为有效的运作模式,撬动更可持续的公众捐赠,造福更加广阔的弱势群体。”刘京强调。
一场公益界的年会为何设下“时代洪流中的企业家精神”这样的主题?刘京表示:“理由有二。我们希望从企业家精神的时代变迁和商业创新典范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摸索出时下驱动社会创新所需的精神特质;我们更希望企业家群体,将企业家精神发扬至社会治理领域,像解决商业问题一样,与公益机构携手解决我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汇聚市场和非营利部门精英共处一堂,其意义不仅在于回顾与赞美,更在于为中国下一个40年的起碇开跋献计献策。
刘京向呼吁企业家群体和公益从业者发出呼吁:希望大家能联起手来,群策群力,发挥各自领域的特长,让商业回归基础、让公益回归社区,让商业与公益携手,以企业家精神为楷模,寻求和落实构建社区机制、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大篇章:纵论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公益
刘京的呼吁得到了在场嘉宾的回应。在“企业家时代担当与引领”、“商业资本的社会化路径”、“当代公益的多次元图景”和“基础教育的反思与探索”四个篇章里,来自学界、企业界、公益界、教育界等不同领域的嘉宾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第一篇章“企业家时代担当与引领”环节,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中国商业与全球化教授项兵阐述了“世界变革下,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德龙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17-2018年度亚布力论坛轮值主席丁立国提出了“企业家精神再出发”的设想;道同资本创始合伙人、永续自然资源保护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醒生强调要“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东盟科技产业合作委员会中方主席、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MBA校友会会长王济武展示了“科技创新的公益之路”。
在第二篇章“商业资本的社会化路径”环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北大光华·益行者项目学术主任张圣平明确了“金融向善”的重要性;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则强调“影响力投资是公益慈善发展的必然趋势”;盛世投资董事长、中国创投公益联盟理事长姜明明提出“用创投为公益注入新力量”;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指出需要尝试“公益创投,追赶世界潮流”。
在第三篇章“当代公益的多次元图景”环节,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探讨了“民营经济与企业家精神”;随手集团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焦义刚强调“公益财商教育任重道远”;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介绍了“科技助力团圆”的路径;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兼发言人、完美世界教育投资公司董事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华北校友会秘书长王雨蕴提出“现代企业要为人创造更多机会”;天明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姜明再次强调了“授人以渔”的重要性。
在第四篇章“基础教育的反思与探索”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曾晓东提出要“在真实场景中培养坚强的下一代”;北京中赫国安足球俱乐部校园足球发展部主任、北京中赫国安足球俱乐部顾问咨询委员会主席张路以校园足球公益项目为例探讨了“基础教育中的体育普及”问题;青普人文度假董事长、北京培奇全纳教育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人王功权就“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展开了话题;长江证券创始人、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浩武则指出“公益事业可以推动公共精神进步”。
除此之外,在两个沙龙环节,来自学界、企业界、公益界等不同领域的代表还就企业与公益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GSMA大中华区总裁斯寒,快手行动(CSR)负责人张帆,中国社会扶贫网爱心帮扶事业部总经理张静,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志坤等围绕“当代公益的多次元图景”主题交流了各自在公益领域的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传进,格林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王拴红,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庄伟,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时腾飞,滋根创始人、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杨贵平,女排奥运冠军、惠基金发起人惠若琪等则着重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反思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