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未来教育的技术空间研究报告》解读:未来教育,应该如何正视技术?

作者:吴朋阳 | 时间:2021-4-21 12:11:25 | 来源:腾讯研究院
 

  作者吴朋阳 腾讯研究院智慧产业研究中心主任2020年,正越来越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点”。其中,新冠疫情促使了众多行业加速“在线”,是关键的表现之一。在这之前,不少传统行业仅把数字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探索实验,数字化程度大多还比较浅;经过此疫,数字技术很快深入了很多行业的内部运营中,成为了必要、甚至核心手段。由此,一个数字与实体完全融合的世界,成为了我们可以设想和践行的未来。在这些融入技术的行业之中,教育尤其具有特殊的位置和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国之大计,不仅承载了每个人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更担负着国家人才培养乃至国际竞争力打造的重任。疫情期间教育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模式探索,其间不断呈现出的正面价值与负面争议,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很值得进一步总结提炼,为我们思考未来教育变革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总结教育与技术融合的主体需求和问题,并进行未来教育的整体性思考,对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划、有效推进教育变革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腾讯研究院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组合作,历时半年完成了《迈向更好的教育:未来教育的技术空间研究报告》的研究撰写,并在2021年MEET教育科技峰会上正式发布。报告以“技术”作为未来教育观测的窗口,对教育系统中包括一线教师、干部和校长、教育局长、专家学者等多元群体进行了深度访谈,收集了8000余份调查问卷,试图通过不同视角信息的碰撞,更立体地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技术应该如何融入教育,才能让教育变得更好?”整体上,报告主要从理想目标、现实矛盾和发展空间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解答。

  两个核心目标:高质量与更公平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首先要体现在目标的一致性上。技术本身并没有价值判断,因此在发展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该行业的本质规律,为行业发展的愿景目标服务而避免背离。对教育而言,“质量”与“公平”是永恒话题,而“高质量”与“更公平”的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这也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追求。

  那么,技术是否有效支持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调研的实际情况看,经过疫情的“洗礼”,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形成共识,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教育的两个核心目标实现上,对技术持肯定态度的占了多数。被调查者中,约53%认同技术提升了教育质量,63%认同技术促进了教育公平。可见与传统线下方式相比,线上教育确实有新的价值和优势。

  当然,“质量”与“公平”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很多时候可能并不能同时实现。正如技术创新的普及和推广,存在天然的周期过程,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也往往需要经历从局部群体、到大众、再到普惠所有人的过程。而在教育技术扩散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更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跨越。

  八个矛盾点:价值与风险的冲突

  虽然技术对教育的正面价值整体上受到肯定,但在具体融合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体现出了一定的矛盾性,主要有八个方面:

  1. 效果差距:疫情加速在线教育普及,但效果相比传统线下仍有一定差距。疫情期间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线上教学(近80%),越小、越偏远的地方开展越普遍(农村学校超过90%、大中城市只有77%);然而,大部分人仍然认为在线教学的效果比传统课堂差(超过60%),技术门槛已不是问题,原因主要在于注意力、互动性和视力等受影响。

  2. 工作负担:信息化提高了教学和管理效率,但也增加了教师工作量。认为教育信息化提高了课堂效率的人过半(超过55%),认为提高了管理效率的更多(近63%);同时也有过半的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增加了工作量(超过52%)。原因不仅在于素材准备、课程录制等需要花时间,也在于增加了在线家校沟通、信息收集统计和上报等行政管理工作。

  3. 技术边界:教育技术应用能够替代一些工作,但也有不适合替代的工作。一些重复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多数人认为能更多由AI承担(如作业批改65%+); 但是并非所有工作都适合,比如认为师生互动能被AI承担的就不多(36%)。从教育的本质而言,教育的对象和“产品”是人,需要人的言传身教,而技术还远未智能到独立具备这种能力。

  4. 能力迭代:教师普遍反映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但培训需求仍然强烈。大部分被调查的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己能够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近75%);有趣的是,认为有必要定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培训的占比更高(近80%)。信息技术迭代快、培训内容和教师水平跟不上是主要原因。

  5. 应用落差:教育信息化程度整体已不低,但大家仍普遍感觉发展进程落后。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程度其实已有明显提升,如2020年清华大学发布的产业互联网指数显示,教育在7个主要行业中排名第4居中;但调研显示仍有超过60%的人认为,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这可能反映教育行业相对封闭,导致新技术应用深度和体验不足。

  6. 资源浪费:教育智慧化投建更坚定,但资源浪费现象也比较明显。疫情常态化,坚定了大部分人推进教育智慧化的决心(超过72%);但不少人也认为目前建设中存在资源浪费(近50%),重复建设、建了不用等情况仍然存在。

  7. 信息孤岛:大部分教育信息化平台已建成,但信息孤岛仍普遍存在。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大部分都已基本建成教育信息化平台;但平台和系统之间打通的还是少数,信息孤岛普遍存在,其中高校比中小学,小城市和乡镇比大中城市、农村更明显。

  8. 数据安全:教育数据的采集和使用态度很积极,但又因数据安全被广泛担忧。赞成对教育数据进行采集和使用的人占多数(整体超过60%),包括在课堂教学、校园生活、投产评估等各方面;同时虽然有不少人认为已采取了严格的数据安全措施(超过41%),但更多人对采集数据的安全性仍然存在顾虑(超过65%),首要原因是对技术服务的不了解,其次是政策不明确,以及社会舆论和家长压力。

  这些矛盾的存在,本质上反映了技术的“快”与教育的“慢”之间的拉锯。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并持续迭代创新的趋势下,固定学制、统一标准的传统教育体制机制,与技术的冲突只会越来越大,难以消除。是克制技术的使用、保持传统的稳定和安全,还是积极利用技术,大胆改革系统并承担风险,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难抉择。

  三层发展空间:理论、政策与实践

  要根本解决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矛盾,就问题谈问题、点对点解决是远远不够的。如前文所述,这种矛盾反映的是新技术与旧体系之间的冲突,直接表现的是教育实践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往上追溯则很可能是由于教育政策机制所限,而政策机制则由教育理论所指导。因此,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空间,要从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三个层面进行系统设计。

  · 教育理论:有温度的科技,实现数据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平衡发展

  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作了数据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精辟划分。这个划分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能够代表教育理论的两极。数据主义追求科学的数据管理,把教育结果、过程乃至对象进行数据化分解和细化,使得通过数据的完备性可以完全描述一个教育实体。人文主义则追求极致的自我实现,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人不可能以数据来衡量,教育的发展在于充分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个体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数据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较量,或隐或现地存在于现有教育理论争论之中,本质上是对人类应由谁主导的争论。从当前教育实践看,数据主义代表了以“分数”为基础的应试教育实践,人文主义代表了以“快乐”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践。目前。前者似乎占据优势地位,但一直不乏批评的声音,因为过度追求分数丧失了教育的根本意义;后者虽然具有广泛的理论声援,但实践效果却屡屡受挫,因为忽略了人的局限性。

  未来教育要避免理论极端导致的异化,而选择一种中立融合的价值立场。如可提倡“有温度的数字化教育”,即是在保障人的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充分接受和发挥技术的作用创新教学,帮助人突破认知局限。一方面技术要尊重人,消除以数据规训人的想法,避免把数据作为人本身,而是在伦理道德范围内帮助提升教育效能;另一方面人也要理解和接受技术,承认自身的局限性,避免对技术盲目抵制或崇拜,积极探索采用技术来创新教育和学习。

  · 教育政策:包容性的制度,实现监管与开放的平衡发展

  教育整体上是一种公共服务,政策影响巨大。从监管的强弱程度上,政策也可以分为严格监管和充分开放两极。严格监管以政府作为主导,对活动主体和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和约束。放在教育领域中,即所有教育机构都必须满足条件获得许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开放则以市场作为主导,让活动主体在市场中自由行动。在这种市场环境中,教育机构的核心目标是营利,会采取各种竞争手段,不断激发和满足需求。

  严格监管能够统一标准,有利于消除教育的差异,但由此也会抑制多元创新,容易导向“平均趋同”的教育结果,即没有特别差的、也没有特别好的;充分开放能够激发教育主体活力,市场竞争能够有效促进创新,但也可能不断强化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影响社会阶层差距的固化甚至加大。与西方教育偏市场化相比,我国的教育政策机制整体上偏向严监管,公立学校明显强于民办学校,一方面使得我们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尤其是源生创新培养上效果还较为不足。

  未来教育应以促进教育普惠为总体目标,统筹教育科技与教育本身的发展政策,采取包容性的政策制度,在监管和开放中间做好平衡。监管要采取多样化、有弹性的政策工具,避免单一的命令性、惩罚性的方式,更多采用激励性、扶持性的办法;开放则要有原则和规则,鼓励教育创新,同时保障行业公平有序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 教育实践:高效协同的分工,实现机器教学与人工教学的平衡发展

  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政策,只有落实到各类教育主体实践行动上的变革,才会产生实质性效果。过去漫长的人类历史,教育的实践都是由人作为主体来决策和执行,这是教育的特殊性。近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成熟,使得智能机器能够自主承担一些教育实践活动,也让人机如何分工成为了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而言,继续保持以人工为主的教学比较容易,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内容,通过亲身讲授将大纲要求的知识传达给学习者。但是这种方式,忽视了数字社会不断发展成熟的现实。当学习者已经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海量的知识,教师的知识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甚至可能有局限了,这样还是就课本讲课本的知识灌输显然行不通了;如果采用智能机器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分析学习者数据自动适配教学内容,鼓励学习者使用机器自学,能够一定程度突破人工教师“提供方”的局限,但也可能陷入学习者自身特点和兴趣的局限,形成类似“信息茧房”的教育结果。

  未来教育应以综合素质提升和个性化培养为目标,建立高效的人机协同教学体系和方法。首先要建立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借助数字化进行长周期、连续性的效果评估;其次应转变教师角色从知识灌输到学习引导,通过系统培训帮助教师建立数字化教学能力;最后可采取人工与机器协作的方式开展教学管理,在作业批改等重复性高的环节以机器为主,教学答疑等互动性高的环节以教师为主,让人类教学和机器教学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2021年的MEET大会已落下帷幕,但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发展才刚刚揭开新篇章。腾讯教育将秉承“科技向善”的理念,以新人才培养为关键目标,兼顾教育公平与质量,全面融合新技术应用,支持教育生态健康发展,助力教育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充分释放个人创新能力,为国家教育强国的愿景蓝图继续添砖加瓦。

相关新闻

  • 中创时代吕鹏辉受邀出席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论坛4月12日在京举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主旨发言时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当前要转变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投资等要素增量,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管…

  • 中创时代董事长吕鹏辉来民权走访

    4月3日,中创时代大数据集团董事长吕鹏辉受邀到商丘市民权县走访,商丘市民权县委书记王静娴,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景义,民权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爱军,民权县副县长韩德勇及相关委办局负责人出席接待并座谈。吕鹏辉表示,对各位领导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从2017年5月24日,…

  • 中医连锁品牌「钰草堂」,推动中医馆传统疗法科技标准化复制

    中国正面临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老龄化社会意味着慢性疼痛等老年性疾病的发病率将逐渐上升,这为疼痛康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钰草堂疼痛康复中心作为专注于中医疼痛康复的机构,将直接受益于这一市场趋势。…

  • 吕鹏辉:数字赋能 共链未来

    吕鹏辉:数字赋能 共链未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贸促会于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总理出席首届链博会开幕式暨全球供应链创新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