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一则关于美容仪的报道中,提及测试的10款美容仪有6款"镍超标"一事,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容仪还能不能买,使用到底安不安全?"颇受消费者关注,毕竟要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那么为什么这么重视镍含量?哪些产品必须镍含量达标?镍含量多少算超标?镍超标如此重要,我国还没美容仪镍含量标准?
记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充分细致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所谓我国无美容仪镍超标标准,事实上国外也没有;二是,全球镍标准要求最为严苛的欧盟镍标准,仅针对长期使用(12小时以上)的金属产品,如耳环项链等。三是,全球流通硬币几乎全镍超标,流汗也能致镍超标,镍超标似乎并不一定意味有问题。
如果真如上所述,我国无美容仪镍超标标准,欧盟乃至全球也没有,那么争论近半年美容仪镍超标事件,是否可休矣?
(央视报道中,受访专家明确表示我国对美容仪无镍标准要求,在测试用援用欧盟镍标准要求,而事实欧盟镍标准仅针对长期使用的金属产品)
一提就怕"镍"到底是个啥?
镍(Ni)是一种用于制作不锈钢或其它不锈合金的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钮扣、饰品、餐具、家用卫浴、拉链、眼镜框等的材料中。
镍进入体内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以至于在皮肤学上有一个专门的词叫镍变应性(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不仅我国无美容仪镍达标标准欧盟也没有
对此,记者查阅了解到,欧盟是最早也是对"镍"含量标准最严苛的地域。欧盟自1994年开始,就多次颁布关于"镍"含量标椎的法律法规。然而,记者查阅时并未发现,欧盟有专门针对美容仪"镍"超标的要求。
(欧盟对镍标准适应范围及镍释放量限值要求)
具体来说,以下是欧盟对"镍"标准最关键的两条规定:
第一,明确镍标准主要针对四类物品:穿透皮肤的物件(如耳钉)、穿透身体的物件、长期直接接触皮肤的物件(如手表表带)、长期直接接触皮肤的电镀产品(皮带扣)。
第二,对于这类长期接触皮肤的物件的镍释放量进行了规定。如果镍释放量超过0.5ug/cm2/周,则不得使用;
综上,欧盟对可能存在镍超标风险的物品进行了详细要求,主要是指长期直接接触皮肤的金属或电镀产品,如耳环耳钉、手链手镯、项链、手表、铆钉、皮带扣等。而建议每周使用三次,每次使用5-20分钟的美容仪并不属于两述两类标准范围内。
由此可见,并非我国无美容仪镍含量标准,欧盟乃至全球都没有。不少专家学者建议:争论近半年之久的镍超标之争当休矣!
已实验论证:流汗也能致镍超标、全球几乎所有硬币均镍超标
据同济大学医学院皮肤学博士生、我国知名护肤专家冰寒表示,"已发表的研究证实,汗水可以加速镍析出。"他说,含镍的金属/电镀产品,若直接接触皮肤汗液,汗液中的氯离子(以NaCl形式存在)是导致镍析出的关键因素,而汗液中是含有大量氯离子的。
无独有偶,多篇发表于国际学术杂志的研究早有发现:多数硬币中都有镍且会大量析出。手捏硬币一小时,镍的释放量是0.09-4.1 ug/cm2,远高于欧盟对长期接触皮肤的含镍物品的镍释放安全限值0.5ug/cm2/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全球52个国家流通的361种硬币中,发现239种会释放镍,其中包括我国的1元硬币。
而这些硬币并没有导致每天用币的人发生接触部位(指尖)过敏。为什么呢?研究认为:接触时间太短+接触部位面积小。
律师呼吁:镍检测结论应由国家权威部门提供第三方盈利机构结果无效
镍含量检测要求非常高,一不小心接触皮肤或遭受污染,就容易镍超标。对此,原中科院直属企业北京中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李佳明表示,镍超标一事,并不能一味归咎于生产工艺问题,而包含检测是否逻辑严谨、操作规范等方方面面。
记者采访多名律师表示,近期注意到有关美容仪镍超标"一事司法案件增多,呼吁产品镍超标报告应由国家权威机构规范公正出具,"第三方盈利机构检测的不规范性、动机不纯等因素影响,容易导致结果偏差,从而可能会出现误导消费者,品牌方蒙冤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