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跳槽频繁,企业也应调整管理心态和方法。”
“00后正式进入职场,企业将面对跨代际管理难题。”
“‘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结束,构建技能网络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刚需。”
1月21日,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重塑时代:2021人才资本趋势报告》,提出八大趋势,并从就业市场、组织发展、个人发展的渐进视角提炼出“重新看待技能”、“重新看待流动”、“重新看待人的需求”这三大需要被重新认知的价值取向。
重新看待技能
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城镇平均招聘薪资为8021元,薪资中位数为6216元。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明显提高,以2020应届生招聘为例,要求本科学历的岗位比例同比增长13%。不仅如此,56.7%的企业表示疫情使得公司加快了数字化进程,技术岗位的招聘比例飙升,算法工程师等高级岗位的平均月薪超过了4万元。同时,企业对市场/销售、中高层管理者和技术研发三大类岗位显著提升了招聘要求,62.5%的公司表示接下来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员工能力和招聘水平。
招聘要求的提高意味着求职者需加快自身技能提升的步伐。报告显示,在快速增长的行业里,技能驱动已经取代了条件驱动。这说明仅仅专业对口、有相关经验,表面满足需求而实际“只会做PPT”的时代结束了。拥有合适的技能组合,有可靠的实力证明最为重要。报告提出,读写与表达、数商和逻辑思维是职场人接下来必须努力培养和提升的三大核心元技能。这三个元技能叠加在一起,能帮助人们在数字经济时代更好地生存下去。
现如今,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正在从高级管理和技术岗位下沉到中层岗位,甚至是部分入门岗位中。2020年,在专业技术岗位的招聘中,拥有三项以上复合技能的求职者,竞争力比单一技能求职者高60%以上,超过50%的总监及以上高级职位要求候选人掌握十项以上职业技能。这即是“技能的复利效应”,技能不再是一个个散点,而是一张网络,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掌握简单套路就能享受终身制岗位的现象,在今后的职场环境中将无从浮现。
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人才的争夺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报告提出,2020年产业界和学术界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博士大战”,企业对博士的需求同比增长了71%。产业界对高端人才的争夺和对基础研究的重视都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重新看待流动
2020年,疫情对人口在区域间流动的影响持续近5个月,下半年基本恢复。BOSS直聘研究院针对人口流动趋势提出了四个相关观察:
以城市群为单位的抢人大战正式成形——从2017年下半年“抢人大战”开始到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人才内部流动率从85%左右提高到了95%以上,也就是说,换个城市工作很正常,但不出所在的城市群成为常态。因此,年轻人第一份工作落在哪里变得更加重要。
跨行业跨岗位跳槽更加普遍——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只有9%的职场人表示接下来一两年中完全不打算跨行业跳槽。而在2020年已经选择了跳槽的人群中,47%更换过行业或岗位。这也会进一步促进技能在行业之间的流动。
年轻蓝领的向上流动——报告发现,61%的年轻蓝领希望换一份白领工作,为此他们愿意去参加职业培训。举例来看,近两年来,大量年轻流水线工人通过培训,成为小程序开发人员。这种流动随着在线教育的迅猛扩张正在变得更加普遍,也将对于中国的劳动力结构和劳动力素质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年轻人爱跳槽,管理者也应改变心态——BOSS直聘研究院发现,从70后到00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在不断缩短,从84个月降至11个月。2020年跳槽的人中43%为95后,26%为90后。大量研究反复证明了频繁跳槽的负面影响,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引导年轻人提高工作稳定性,在岗位上深入钻研是必要且需要长期持续的工作,然而时代已变,人才留存应该被视为结果,而不是手段,提升留存,其实是组织的成长速度、年轻人的价值认知与技术进步三者之间的赛跑。
重新看待人的需求
2021年,第一批00后集中进入职场,公司里将有跨越世纪的五代人,跨代际管理成为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年轻员工情绪不够稳定,抗压能力不足是企业眼中的最大管理难题。与之相应的是,三分之一的95后表示,“抗压与情绪管理”是自己2021年最想提高的三种职业素养之一,在所有年龄段中占比最高。可见,对情绪的关注和引导,将成为跨代际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这个问题上,组织和年轻人并没有本质分歧。
报告发现,95后对“关注我的情绪状态”和“及时的正向反馈”需求最高。在全年龄段中,“对员工情绪状态和需求的关注”同样是职场人最渴望的工作体验。好的领导方式注重激发个人潜能,重视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而非无限追求任务管理和组织成功。
在面对百年一遇的外部冲击时,自我发展与保持联结是时代交给每个人的思考题。与其说2020年带给我们巨大改变,不如说这个世界的每一天都在变化成无人预料到的形状。人与企业的生长与前进,需掌握时代向前发展的脉络,从过往趋势中寻求自我突破的可能,时代在重塑,而“人”本身也在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