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信息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4年金融工作重点

作者:田京京 | 时间:2023-12-20 13:06:22 | 来源:公益振兴网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的九大重点任务,为金融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2024年,中国金融业要紧密结合重点经济任务要求,持续高效对接实体经济需求,助力经济持续回升。

  一、货币政策“量”“效”并举,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会议强调,2024年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相比之下,2021年会议提出的方向是稳经济,2022年会议则定位为改善预期、提振信心。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成为2024年经济金融工作的主题。货币政策将聚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注重“量”“效”并举。具体来看,有三方面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提升政策有效性。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相比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精准有力”,本次会议在继续注重精准导向的同时,突出强调提升政策效能。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1-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1.58万亿元,为历史新高,同比多增1.55万亿元。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绿色、工业、涉农领域贷款余额增速分别为24.1%、36.8%、30.9%、15.1%(图1)。但在信贷投放高增长的背后,企业资金需求意愿不足、部分行业过度占用资源等现象凸显,导致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为此,货币政策在保持资金供给稳定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政策有效性。这与此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一致。

  二是突出价格因素在政策目标中的导向作用。会议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与2022年会议“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相比,物价将被作为货币政策重要的锚定目标之一。物价一直以来是各国央行重点关注的经济指标。今年以来,我国物价走势整体疲弱,部分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由于与投资、消费等关系密切,物价持续低迷引发各界关于“通缩”的担忧。为此,会议提出社融和M2也要与物价水平相匹配,意味着2024年物价水平或将成为判断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参考。

  图1: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增速(%)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三是继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连续两次调降逆回购、MLF利率,LPR也连续下调,带动信贷利率下行。2023年9月末,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利率为4.14%。其中,企业贷款利率为3.82%,为历史新低,比年初下降了0.15个百分点(图2)。考虑到经济尚处于恢复期,继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振企业经营活力仍是金融工作的重点。为此,本次会议提出,“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延续了近年来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

  图2: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变化(%)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展望2024年,货币政策将持续发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第一,稳定资金供给总量,切实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一方面,综合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需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保障合意的资金供给规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稳定适宜的融资环境。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企业资金需求、物价水平走势等因素,灵活调整政策节奏,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与实体经济需求相匹配,防止为推动物价水平回升过度增大资金供给,避免进一步推升宏观杠杆率。

  第二,优化结构、盘活存量,持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结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强化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的使用,不断优化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创、绿色、普惠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加大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金融机构应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要求,优化存量资金结构,减少低效甚至无效领域的资源投入。同时,积极使用资产证券化等工具盘活存量资产,腾挪出更多资源用于支持重点领域或行业发展。

  第三,多措并举降低融资成本,更好为实体经济减负。商业银行净息差已达到历史新低,经营压力较大。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合理调降政策利率,引导融资成本下行。同时,可综合运用定向降准、拓宽中小银行市场化融资渠道、发挥自律机制作用引导存款利率下行等方式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缓解银行负债管理压力。引导金融机构在手续费、资金结算等方面给予企业和居民更多便利,减少非必要收费项目,切实改善企业及居民融资成本。

  二、加快科技金融发展,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新质生产力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

  [1],表明我国更加重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写进本次会议是支持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会议强调“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这表明未来将更加重视股权融资在支持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股权融资在风险收益分担、定价机制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与科技企业高风险、高成长、高收益特点更相适应。2022年,我国股市市值与  GDP比值为63.9%,低于美(207.2%)、日(127%)、英(100.5%)等国家,仅高于德国(图3)。这固然与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有关,但也反映资本市场发展有待增强。

  图3:2022年主要国家股市市值与GDP比值(%)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国家产业引导基金、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科技保险等在内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银行业通过加大科创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探索科技支行专营机构、投贷联动等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发展。这些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从信贷看,截至2023年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贷款连续3年保持在30%、25%和20%以上较高增速,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超过1000家;从资本市场看,截至2023年6月末,科创板上市企业有542家,总市值达6.72万亿元;北交所上市企业有204家,总市值超过2668亿元。

  总的来看,科技金融对银行基于“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经营理念带来了新要求,需要在经营体制上做出重大突破、推出重大改革。例如,目前科技银行主要以支行为主,在资源调动等方面均受到明显限制,投贷联动发展缓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较小,科技信贷没有明确定义也无权威统计数据等。科技金融重在通过金融制度、金融工具、金融技术等创新实现对科技企业融资的赋能,重在强调金融制度等方面变革。未来金融业要深入把握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及发展趋势,树立新思维、探索新模式、使用新方法,不断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质效。

  一是聚焦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助力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智技术及绿色技术等领域技术创新将得到加快发展,金融业要根据技术创新的趋势、产业链升级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在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显真章”。

  二是针对科技企业经营特点,研究设计差异化、特色化科技信贷服务。加快构建与“专精特新”企业内在特征相一致的授信审批新模式。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外,还应考虑科技含量、知识产权等因素。根据科创企业“软资产”丰富的特点,推广知识产权质押、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加强服务创新,开发“专精特新”专属金融产品。针对不同企业的资金需求,精准画像,开发定制化金融产品。例如,专精特新成长贷、小巨人贷、技改创新贷等。加大投贷联动发展,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全面资金支持。

  三是建立有利于科技金融发展的风险容忍和补偿机制。科技企业往往具有“高不确定性、高波动性、低担保”的风险特征,要探索设计专门针对科技金融的风险管理模式。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和中小科技企业数据库,扩大抵押物范围,深化与担保机构合作。完善科技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建立风险分担和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政府公共征信机构,扩大国家风险投资担保基金的规模,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及多方风险共摊。

  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金融发展

  本次会议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更为具体的工作要求(表1)。预计2024年绿色金融将呈现以下特点。

  表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绿色生态方面表述对比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

下一年工作

总体方向

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

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建设现代化

产业体系方面

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

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扩大内需

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

未提及绿色消费

绿色生态建设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整理

  本次会议提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可从五方面来理解。一是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以建设先行区为抓手推动完成2035年建成美丽中国目标。二是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通过建立健全供应链来保障实现双碳目标。三是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近年来我国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但目前减污进入攻坚期,空气和水质量等环保成果有所反复(图4、图5)。四是提出“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建设碳市场和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市场、落实林权改革等方式,将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生态建设与保护。五是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这既是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与产业保障,也是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图4:我国地表水质情况(%)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中国银行研究院

  图5:我国空气质量情况(%)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中国银行研究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未来绿色金融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通过提供个人碳账户等服务,推动绿色消费。在用户授权下,可将其在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方面的行为数据收集起来,将相应碳减排量转化为碳积分计入个人碳账户,并据此向用户提供利率更低的消费贷款或用户权限更优的信用卡。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推动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未来金融机构也可围绕产品碳足迹开发相关消费贷款产品。

  二是依托CCER机制助力生态碳汇建设。2023年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机制重启,并发布了森林碳汇、红树林营造两项生态碳汇方法学。金融机构可围绕森林碳汇、红树林营造等生态碳汇所产生的CCER项目收益,开发质押贷款、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助力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三是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继陆上风光电之后,在绿氢、海上风电、光热发电、储能等领域应加力采取支持措施,推动新能源装机在全国能源版图中占比继续提升。

  四是在转型金融领域加速布局。尽快出台转型金融领域的标准、激励约束政策等,推动煤电、油气等传统能源加速开展清洁高效灵活性改造,为风光电等新能源调峰提供保障,并夯实油气煤炭等在保障能源安全大局中的压舱石作用。

  四、发展银发经济,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本次会议提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其中,“银发经济”首次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中,这也是继11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养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以来,养老问题再次写入中央最高级别会议。

  图6: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我国目前共有2.1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4.9%(图6)。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我国将在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7年,65岁以上老年人将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0%。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系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占全社会养老金余额的70%左右。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现收现付制,即用年轻人当前所缴纳的养老金支付老年人领取的养老金。根据卫健委的数据,我国的抚养比

  [2]将由目前的20.8%上升至2050年的约50%,即2个年轻人将抚养1位老人。中国社科院做出的预测显示,我国将于2028年首次出现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况,到2036年左右累积养老金结余就将耗尽。

  在老龄化日趋严重和基本养老金捉襟见肘背景下,我国于2022年10月启动养老体系改革,着力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这标志着我国养老体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由过去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转变成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共同协调发展的三支柱体系。随着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在养老体系中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将通过帮助客户进行养老资产配置等活动,更加深度地参与养老体系改革。

  图7:养老金融产品概况

  资料来源:中证网,中国银行研究院

  目前来看,个人养老金改革实施一年

  [3]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截至2023年11月末,已有4000万人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进行个人养老金缴存的账户占31%,缴存总金额为182亿元。金融机构已经推出了包括储蓄类、基金类、理财类等在内的多种养老金融产品(图7),其中由商业银行推出的储蓄类产品共计465种,占比达到62.4%,5年期年化利率在3.0%到3.5%之间。

  未来为切实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需要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第一,准确识别高质量的养老产业项目,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对于设施全、服务优的新型养老产业园区的需求将不断提高,能带动建筑、物联网、智能化管理等多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养老相关的娱乐、医疗、健身以及旅游度假等产业也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应该不断提升相关的专业能力,筛选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项目,在项目开发、建设、运营等多个阶段为相关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开发创新差异化养老金融产品,助力个人养老金体系改革。目前我国的养老金融产品以储蓄产品为主,而且相关产品在收益率、期限等方面都高度相似,这不利于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居民的资产配置需求。未来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潜在客群的消费、资产配置等行为模式,有针对性地推出适合不同类型客户的养老产品,例如设计多资产混合型产品等,并以当前的存量客户为基础,积极拓展增量客户,助力形成个人养老金全覆盖的社会体系。第三,多部门跨区域协调合作,打造养老金融全国大生态。银发经济发展以及相关的养老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民间企业等多方主体,而且养老医疗、养老康养等产业通常存在需求和供给的地理区域间的错位以及相关要素的跨区域流动等问题,因此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维,打通资源流通路径,及时准确整合相关信息,实现供需间更高效的匹配。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可发挥服务节点分布广泛的优势,为相关主体的支付结算和现金管理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支持。

  五、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近年来,我国政府投资机制不断创新、发展与完善,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建设”,本次会议强调,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相关内容属于新提法,可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增强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积极扩大有效、有力、精准投资。会议强调,要“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一提法是在202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本次会议进一步对此作了系统规划。尤其对如何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做了具体部署,指明重点发力方向。会议强调,“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是要着力提升投资的有效性。近年来,我国持续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活动,对拉动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未来政府投资将进一步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量质齐抓”更加注重投资效益。二是投资要有重点发力方向。未来将更加新旧动能转换,围绕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释放投资潜力,在科技创新、新基建、绿色以及消费等领域更多精准投资,更好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当前我国投资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中,持续加大技改投入,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前10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8.2个百分点(图8);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0个,总投资1.08万亿元,这其中就加大了对充电设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入。

  第二,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创新,引领民间资本更多参与培育壮大新动能。会议强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近年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不断加深,PPP、政府引导基金、REITs等创新合作模式不断发展,对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拓展新基建等领域建设的融资渠道等有积极作用。2023年11月,我国启动了PPP新机制,将更加规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特许经营项目。

  图8:2023年高技术产业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其中,政府引导基金是创新财政资金使用、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重要方式。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选择将财政资金“拨”改“投”,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有效放大了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在股权市场中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已成为我国股权投资市场第三大重要出资人,对支持科创、促进产业升级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末,我国各级政府共成立政府引导基金1531只,累计认缴规模达2.74万亿元(图9)。

  第三,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改革,注重投融资的可持续性。当前我国地方财政偏紧,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加大,政府投融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很多地方政府投资参与基建的融资成本过高,而投资回报率却比较低,且基建项目建设周期长,收益偿还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收入,加大了政府债务规模的堆积与偿付压力,不利于政府投融资的可持续性。

  图9:我国政府引导基金规模不断增加

  资料来源:《2022年政府引导基金专题研究报告》

  [4]

  对此,会议强调“完善投融资机制”。一方面,积极采用妥善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为缓解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支持特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在2023  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以支持地方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快发行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券,缓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加快完善投融资机制改革。提升投融资质效、防范风险积累的根本在于推进投融资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推进地方政府参与基建投资的融资来源和偿付机制改革,探索建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对财政政策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六、金融助力稳外贸外资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近年来,我国积极主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共建“一带一路”、实施自贸区战略、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本次会议明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并在具体项目上指明了方向。金融业应持续提升服务外资外贸能力和质效,以更好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

  第一,优化准入设计,对标国际规则,以深化金融制度型开放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会议强调,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意味着未来将加快完善高水平开放的顶层设计,加强与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与融合,促进外资外贸更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相应地,金融可针对性地完善相关规则、规制、管理与标准设计,推动境内外金融市场深化互联互通,对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提供便利措施,服务好跨境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提升。

  第二,服务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出多项对外开放举措,持续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全面取消了银行保险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据2022年OECD报告,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开放水平在其评估的50个国家中提升最快。本次会议强调,“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这意味着未来将进一步放宽重点领域的市场准入条件,持续优化外商投资和经营环境,增强“引进来”吸引力,鼓励更多外商外资来华展业兴业。

  图10:人民币国际支付在全球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对此,金融业应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度,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宽外资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持续增强金融制度和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扎实推进本币贸易结算等业务,增强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维护跨境贸易稳定性。当前,更多海外企业选择使用人民币开展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交易中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2023年9月,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占比为5.8%,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排名上升至第二,首次超过欧元所占份额(5.43%)。截至2023年9月,

  人民币国际支付的全球市场份额上升至3.71%,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27个百分点(图10)。

  第三,金融加力赋能“走出去”,有侧重挖掘对外开放潜能。本次会议强调,“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这些都是扩大出口潜能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发展迅猛(图11),已经成为外贸发展新亮点。2023年1-9月,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同期货物贸易进出口比重达5.5%。同时要看到,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成为国际业务服务的迫切需求者。对此,金融业应持续深化跨境金融服务,加强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跨境结售汇综合服务,提升中小微外贸企业便利化收支服务水平,助外贸保稳提质。

  图11: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亿元)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会议强调,“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2023年我国对新兴市场贸易持续增长,1-11月,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金额17.65万亿元,同比增长2.6%。11月,我国对拉美、非洲、中亚五国进出口分别增长9.3%、8.4%、43%。金融业应把握好“一带一路”等共建等机遇,提高资金融通服务质效,完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国际化业务水平,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更多金融力量。加强风险管控意识,持续跟踪外部形势变化,做好跨境风险研判分析,严防跨境风险传导。

  七、加快推动重点领域风险化解,紧守风险底线

  本次会议提出“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并要求“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针对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及化解将成为明年的重点工作。整体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推动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经过多年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4567家,若剔除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中小银行法人机构数量占比高达98.5%。

  中小银行数量众多,整体呈现出“量多质弱”的特征。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行相比,中小银行盈利能力相对较弱,抗风险能力低,风险抵补能力不足,且高风险机构聚集(表2)。根据人民银行2022年四季度评级结果,2022年12月末  8-D  级的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共346家,城商银行、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合计330家,占比达95.4%。部分地方中小银行长期与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等捆绑,经营风险高企,加之公司治理机制缺位、股权关系混乱,风险持续积累。

  表2:各类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


大型银行

股份制行

城商行

农商行

民营银行

不良贷款率

1.31

1.32

1.85

3.22

1.52

拨备覆盖率

245

214.2

191.6

143.2

282.5

资本充足率

17.8

13.6

12.6

12.4

12.4

不良贷款余额(亿元)

12113

5120

4776

7546

166

  资料来源: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银行研究院

  针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应持续完善针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强化早期纠正硬约束,及时推动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兼并重组。针对新设机构,加强对股东资质的审查,提高准入门槛,强化事前审慎监管,推动建立专业化、高标准的公司治理机制;持续规范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引导其立足区域资源及产业特色,用好用活当地市场,扎根地方、服务中小,打造适合中小银行经营特色的新发展路径。

  第二,加快推动地方政府债务改革化险。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及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多方因素影响,地方政府收支压力明显加大,债务风险持续凸显。截至2023年10月,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0.1万亿元,为历史新高,同比增速为14.02%。以城投平台为代表的隐性债务规模也保持在较高水平。截至2022年末,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规模已超过70万亿元。在地方政府债务高企背景下,中央先后多次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针对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也做出相关部署。9月份以来,随着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特殊再融资券发行,新一轮化债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结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及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预计化债工作将致力于从根源入手解决地方债务问题。从短期看,综合运用债务置换等方式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及利率水平,缓解债务负担,以时间换空间。通过完善税制结构等方式拓宽地方收入来源,中央财政可通过适度加杠杆转移地方压力,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优化转移支付等政策。从长期看,坚守“控增化存”基调,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权责关系,属政府的归政府,属市场的归市场,在开源的同时要做好节流,避免大包大揽式做法,进一步确立权责明晰的举债监管制度。强化地方政府自律约束,遏制举债冲动,平衡好项目收益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真正建立起符合地方特色、债务与发展均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第三,稳妥化解房企风险,推动建立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运行逻辑出现根本性转变,居民购房动力不足,加之房企爆雷事件增多,市场预期持续疲弱。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商品房销售额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同比下降4.6%和9.1%。在资金压力持续加大背景下,恒大、融创、碧桂园、福晟、泰禾等大中小型房企先后出现风险,购房者也面临烂尾楼、交付延期、退款难等问题。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对问题房企的处置,扭转市场预期,推动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健发展是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短期看,应建立更加通畅的银企沟通机制,提高银行支持房企积极性。通过央地合作增信、债券融资专项计划等方式支持民营房企债券融资,满足各类房企融资需求。根据问题房企经营现状,鼓励政府、国企、问题房企三方合力,通过兼并重组及资产剥离等方式重塑行业结构,建立更加合理的市场生态。从长期来看,随着新经济圈的逐步崛起、新市民规模扩大、家庭小型化等因素带动,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将持续释放,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应加快推动房企向“开发+持有”模式转型,形成增加开发、存量更新、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链上下游轻资产业务在内的一体化盈利模式,更加注重提升品牌品质,有效满足居民多元化住房需求。

相关新闻

  • 时代少年团五周年演唱会与快手老铁同屏,独家合体直播就在今晚

    11月23日晚,在全场大合唱中,时代少年团“一起走过的日子”五周年演唱会重庆站首场圆满结束。除了去到现场的粉丝,还有无数“爆米花”通过快手直播间参与到其中。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在评论区写下了对时代少年团满满的祝福。快手启动多机位独家直播,近距离感受舞台魅力作…

  • 2024健康中国传播大会在京举行 启动五大工程 开启健康传播新平台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健康科普与健康传播的关注度持续升温。11月23日,2024健康中国传播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共同主办,以“讲好健康中国故事,推动健康中国传播”为主题,旨在全面…

  • 潮流先锋!2024 XZVP Breaking街舞大赛炫酷落幕 致敬潮流 跳出新名堂

    (2024年11月16日,杭州)由XXZXX品牌主办的XZVP多元能量街舞挑战赛在杭州奥体印象城激情上演,掀起了一场震撼全场的街舞狂欢盛宴。这场赛事由始终关注年轻群体的品牌XXZXX品牌主办,在众多街舞大师、舞者玩家、业界先锋与主流媒体共同见证下,共设自由式1V1单人赛及3V3团队赛两…

  • 快手公益“启智未来·可灵AI课堂”助力乡村儿童梦想起航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AI技术正逐渐被更广泛地传播和应用,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大众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对于乡村教育来说,AI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弥补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让乡村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前沿科技,为乡村学子的全面发展创造有…

返回顶部